全媒体记者 庄向娟
“明天去天台,连我一共6个,昨天去了上海海上花园。”摄影人陈学德的思维也像一张张照片,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跳跃出来。
陈学德的工作室,就在樱花路与南官大道的交界口处。走在人行道上,就能看到工作室墙上挂着的匾额,上面写着“台州微媒体”五个字。“一些人说我这五个字有点‘冒充’官方的意味,但我这个注册时间早,而且传播的都是正能量,哪能有什么‘冒充’呢。我觉得,台州有很多漂亮的风景,都没能及时传播出去,需要再加把劲。”陈学德心直口快,有一说一,没什么忌讳。
陈学德自创办自媒体“台州微媒体”以来,边走边拍记录下商都的美景,而后以旅拍的形式传播摄影的魅力,让更多的人通过随手拍这一形式,宣传周边各大美丽乡村。他的作品,见证了中央山公园一期二期、路桥公园、儿童乐园、美丽乡村等蜕变过程。
去年由于疫情,陈学德的旅游项目受到了影响,但他并没有“坐以待毙”,而是积极尝试“旅拍”服务。“有钱、有闲,但不会玩不会拍,这就是旅游业留给我的未来空间。”陈学德说,要做好旅拍并不容易,要开车,要熟悉路线,要知道哪里有好吃的、好玩的、好看的,这些都得明明白白。还要懂得游客心理,知道怎么陪他们玩。当然,最关键的,还是要会拍照,给游客拍出漂亮的“大片”来。
“为此,台州的山山水水,我几乎走了个遍。台州之外的山山水水,我也看了很多。”陈学德说。
延伸照片的价值
“我做台州美丽乡村公益摄影,已经有8年了。”陈学德述说起自己的旅程,就像飞驰的车轮扬起的尘土,带着早春的气息。
“别人拍照片,要不就是拍人,以人物为主题,要不就是拍景,以风景为主题,而我不一样,我想把人和风光结合在一起拍。”陈学德说道。
那个时候,台州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方兴未艾,陈学德背起相机,迈开双腿,哪里有好的美景,就往哪里跑。“没有人给我经费,也没有人邀请我去跑,就是我自己想去。”
“条件允许的话,我会带着一名’模特儿’去。”陈学德说,跟着他可以游山玩水,完了还能得到一组完美的照片,谁不愿意?所以,陈学德从来不缺模特。
拍着拍着,陈学德就在微信平台上开了一个公众微信号,取名“周末去哪儿”,把自己拍摄的美图放在平台上秀出来,很快就吸引到众多眼球。
“名字是从当时一档火爆的综艺节目‘爸爸去哪儿’借鉴来的,只可惜当时没有知识产权意识,商标权被北京的一个人给注册了。”陈学德说。无奈,陈学德只能重新注册了一个账号,“台州微媒体”,目前粉丝已有两万多人,前些年还被台州公安局网安支队评为“十佳新媒体”。
令陈学德没想到的是,这一完全自发的行为,却引起了一些景区的注意。他们主动找到陈学德,请他为景区拍照。令景区没想到的是,陈学德提出的条件竟然是:不要一分报酬!
“我们能不能换一种‘玩法’,照片送给你,但你要给我一个合适的门票价格,我给你带一批游客过来,带多少是多少,冲量返利?”陈学德抛出了他的想法。
用现在的话来讲,当时陈学德采用的,就是货真价实的“互联网思维”。线上旅游和线下旅游之间的区别,绝不是在网上开一个网站,或者开一个号、建一个群那么简单,而是把自己和互联网嫁接起来,用网络的力量来放大自己的能量场域。
几番下来,陈学德很快在网络上编织了一张虚拟的旅游网。有时候陈学德发出漂亮的照片,能在一两个星期内为景区带来两三万游客。多年的努力终于在新颖的互联网模式“加持”下,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。
“这个模式的逻辑内核,就是现在的直播。”陈学德说,有了互联网,每一张照片就不仅仅是放在家里供自己孤芳自赏的作品,或者只能承载起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记忆,而是能产生难以估量的价值。
触达摄影的本质
陈学德真正学习摄影,是在2012年。那一年,他放弃了五金城的安防生意,走上了摄影这条路。
陈学德从网上买了课件,跟着老师学习摄影的基本理论知识。没多久,他就背上相机,走出家门,开始了野外摄影实践之路。不过,相对于很多学习摄影的人,陈学德对自己的定位一开始就不一样。“别人为了拍一张好照片,要在山上守个十天半个月,我肯定玩不过别人,我得玩我自己的。”陈学德说。
为此,陈学德把关注点放在“什么样的照片才能在网上传播”。他一边拍,一边琢磨,同时通过省网络联盟紧盯着省内外各大网络论坛,学习在里面转发量大的照片,慢慢地竟找到了自己的门道。
“我拍的照片,一定是和旅游有关。”陈学德说,旅游说到底是用一个符号去圆人们心中的一个梦。从这一点出发,陈学德找到了他要拍的照片的“灵魂”。
首先是构图,陈学德会主动造景。“譬如这张中央山公园的照片,是五个人一起合力拍的。”陈学德指着挂在墙上的一幅照片说道。只见画面中的中央山公园碧波荡漾,远处的山景被一簇簇火红的梅花围在中间,显得朦胧曼妙、多姿多彩,好一派春意盎然!可人们不知道的是,这样的景色,若没有他自己、他妻子、他儿子,以及公园里的保安和保洁员帮忙,用绳子和竹竿将梅花花枝拗出想要的造型,是不可能组合得这样恰到好处的。
美景是自然的,更离不开人的巧思。陈学德认为,只要不破坏自然景物,采取适当的人为创作,也是拍出好照片的技巧。
为此,陈学德还举了一个拍摄荷花的例子。一幅完美的荷花照片,荷叶、荷花、莲蓬的位置需恰到好处,若是一时找不到这样的画面,有时候只能剪下一些叶子和莲蓬,“拗”出一个完美的造型来。
拍景是这样,拍人也是这样。陈学德最爱说的一句话便是:“其实,每个人都有一个最美丽的角度。”譬如,有些人的颧骨比较高,这样的面容就适合拍侧脸,但又不能全侧,而是一定要看到鼻梁另一边的眼睛。这就需要在大量的拍摄和学习对比下,积累丰富的经验,以便迅速抓到该人物最具表现力的一面。
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,陈学德总是能捕捉到最佳的拍摄地点,然后给他的游客拍出最完美的照片。以至于每到一处最佳拍摄点,要他拍照的人总会排起长长的队伍。
“这么多年下来,已经拍了150多万张照片,我有一台服务器,专门用来存储这些照片。”陈学德说,“别的不说,路桥中央山公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,我都已经尽收作品之中。”
挖掘旅拍的意义
“真要带好团队,光靠能拍出好照片是不够的。”陈学德说,要做好旅拍,真正需要的还是服务精神和应急能力。
就拿拍摄人像来说,若是能在拍摄之前和其聊聊天,让其放松下来,从而迅速进入拍摄状态。“你觉得自己左脸好看,还是右脸好看?”陈学德经常这样问。其实,左右脸都一样好看,但每个人的心理感受各不相同,让其选择,其实是帮助其消除紧张,自信地表达出最美的一面。这也是陈学德拍摄的一个秘而不宣的“心法”。
此外,带队旅拍还需要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。现在每次出门,陈学德都会随身携带克痢痧、人丹等药物,若是遇到有人中暑,他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。
“有一次,团里有个人忽然呕吐不止,我一问,原来是他早上吃了好几个土鸡蛋,我当即判断他蛋白过敏。我立即将他带往当地卫生院,让随行的同行带团继续游玩,这位过敏的游客打了一两瓶吊针后也就恢复了,随后也跟上大部队,继续游玩。”陈学德说,自己在带队旅拍的过程中没少遇到这种事,但每一次都能沉着冷静应对,化险为夷,同时最大程度确保每一个团员出行快乐。
如今,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摄影进入全民时代,但很多人其实不太会拍照。陈学德就积极配合各地政府和文联等机构,开展公益摄影培训活动,凭自己的经验手把手地教村民、中老年人等拍照片,因此也结交了很多朋友。
“我们身边的事物,往往是在瞬间发生,这不可能都靠我们去记录,而是要靠所有人随时随地去捕捉。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会如何去拍摄一张好照片,那么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丰富和美好。”陈学德说道。
现在,陈学德已经成为省内知名的“旅拍达人”。“后岸的银杏树黄了,始丰溪的花儿开了,当地的人总会第一时间告诉我,我就会去拍照。”陈学德说。随着拍摄深入,陈学德还开始主动谋划起一些景点的概念来。“一个景点,最重要的是给人们留下非常干净的画面,就像符号一样深深地刻进人们的脑海里,这样才会一批又一批游客到这里游玩。”陈学德说道。
“如果点选得好,废墟也能变成景点。”陈学德说。前段时间,他就找了一位模特儿,借着太阳城的余晖,拍摄了一组非常怀旧的画面,一下子又在朋友圈火了一把。中央山环山玻璃栈道建成的时候,他就向建筑工人打听到栈道的长度为596米,是全国最长的玻璃栈道之一,于是他又以此为题材拍了一组照片,让美丽路桥再次火了一把。
现在,他有一个新计划,想拍摄一组“梦境中的火车”的画面。“很多村子因为铁路建设而被完全改变了。”他想把这些带有故事感的画面记录下来,使之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时代印记。这样的创作,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。
“拍照很辛苦,很累,但也是最好的锻炼,拍照的时候需要手脚并用,还要随时随地开动脑筋,是最好的保健养身。”陈学德笑着说,自己就算老了,也会一直拍下去,“因为摄影不仅能带来美,更能传递出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。”
路桥人陈学德,绝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玩拍照的人。翻阅他的摄影作品,你会看到,美丽路桥是怎样一年一年升级的,而这样的“年份美”,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。
(图片均由陈学德提供)